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7年9月號
中華音律與易
易除了是中華文化的最高原理,諸子百家和中國自古文物制度也都超不出易經的原理和範圍。傳聞伏羲畫八卦,而相傳中國的琴也是伏羲創造發明的。到了黃帝,由《連山易》演出了《歸藏易》,他也創造了十二律呂。再到周文王,將易推演至《周易》及六十四卦,是中國音樂發展成為最完備並最受到重視的時期。秦始皇焚書把中國大半的經典燒掉,《樂經》也隨著這把火一起毀了,中國的音樂也因《樂經》的失傳而失去了黃鐘的標準長度,十二律無從訂出標準,形成不能正五音,沒有六律的問題。聽說在《樂經》尚存時,中國的音樂都是雅樂,《樂經》失傳無六律不能正五音後,都變成了俗樂。
孟子曾說過:「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這裡孟子講的六律就是六律六呂,但因《樂經》失傳,音律失去准則,雅樂也隨之滅亡。相傳黃帝造音律時將十二個高低不等的音分為六個陽性和六個陰性的區別,而六個陽性為六律,六個陰性為六呂,合起來共稱「十二律」(黃鐘、林鐘、太簇、南呂、姑洗、應鐘、蕤賓、大呂、夷則、夾鐘、無射、仲呂),十二律中單數為陽,雙數為陰。
這種把聲音分成陰陽概念的只有中國有,好比男女兩人的嗓音調平,同時唱歌,其音色還是有明顯的男聲女聲之別,這種分陰陽的形式與易經的陰陽原理是相同的。而十二律是用十二個長短不等的竹管作成,竹管越短髮聲越高,越長則發聲越低,其中「黃鐘」最長,發聲也最低,這些成為「律管」。而五音就是「宮、商、角、、羽」,其中有二變者,就是「變宮、變」,加起來有七音,和現代樂譜用的1234567是一樣的,音同名不同,但古時候不用「變宮、變」二音奏樂,因此為「五音」。
據司馬遷於《史記》所述,中國古律的產生是依照「三分損
益」原理制出的,也就是竹管最長的「黃鐘」(例如9寸),其
長度的三分之二就是「林鐘」(6寸),而「林鐘」加上自己
長度的三分之一就成為「太簇」(8寸),以此類推下去成為十二律。但古律有一句「還相為宮」,代表十二律中各律都可以作宮音,宮音也可在十二律中循環往復轉動,決定以何律作為宮音,整個音級各音均按次推移,這是「調高」的轉換。
這就出現一個問題,用三分損益法產生到最後的「仲呂」於「黃鐘」本數不合。自漢朝大易學家京房,到南北朝的錢樂之,再到宋朝的蔡元定,都曾經試圖將十二律做到「還相為宮」,但都無法達到。到了明朝,朱載造出十二平均律,雖然靠此能做到「還相為宮」,且在樂器的配置和轉調時非常容易,也就是現在大多數使用的,但不合於自然現象,也不屬於自然律,聽起來稍微不大協調,而西方世界也有做出平均律,但比朱載晚二百多年。中華音律和易學是息息相關的,包括十二辟卦與律呂、五音與五行、河圖洛
書也是音律之本,但因篇幅關係無法全部解釋。
禮記樂記篇:「樂由天作,禮以地施」,「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樂以和眾」,「樂者通倫理者也」,「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 ,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可見禮樂均有匡正人道的功用,自古以來極為重要。
《易經》乃我國文化最早的創作,將宇宙奧妙、天人關系包含在內,是中華文化的本源,不管是學理、天文、社會、哲學、醫學、人生准則、度量衡、音律等,上至國計民生,下及醫卜星象,均是淵源於易之天人合一的原理。